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

发布时间:2012-05-23 09:39:26 阅读次数:3958

谈到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与其密切相关的是共性技术研究。

当前,我们不愿看到、却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自主创新的核心所在——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在我国恰恰是比较薄弱的。这是因为,曾经以行业科研院所为骨干的共性技术研究,正伴随着这些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为此,转制为企业的科研院所如何通过创新转型,继续承担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服务的重任,从而提高行业、乃至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历史命题。

技术创新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三个层次。所谓应用研究,大致相当与一种新药研究的动物实验,包括成果转化研究以及课题研究。如果从时间上分,一是需要长期投入的(十几年甚至更长)成果转化研究,二是“短平快”的课题研究。

目前,我国产学研结合所关注的研究大多是“短平快”的课题研究(仿制),跳过成果转化研究,直接进入产品开发阶段。然而,被跳过去的成果转化研究,恰恰是行业共性技术的核心,是自主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缺失

为什么“成果转化研究”不能跳过?

上海电缆研究所所长魏东指出,因为课题研究是“知其然”,成果转化研究是“知其所以然”。只有在漫长的成果转化研究过程中,才能真正了解我们同国外的差距所在。就像一种新药要进行长达十年的动物及临床试验才能进入市场一样,而只有经过成果转化阶段的行业共性、前沿、关键技术研究,其所形成的论文、专利、标准才更具水准。现在,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就是对长期的成果转化研究不重视、不清楚,仅仅经过仿制,就直接进入工业应用。

共性技术研究是一个长期积累过程。在前几年科技部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有关部门公布了一组调查数据:课题研究经费投入/成果转化研究经费投入,国外为1:10;而我国为1:0.5,与国外相差整整20倍。而现实的情况比数据更直接、更残酷。例如,城市主供电用的高压电力电缆所用的绝缘材料是一种高分子材料,我国至今未能自主研发生产,全部依赖进口。目前,这种价格昂贵的高压电力电缆的整套生产线,在我国已建和正在建的超过100条,均从国外进口。试想,如果中国不掌握城市主供电用电缆这类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一旦发生国际重大事件,在这类高端领域受制于人,后果不堪设想。

魏东认为,转制院所独具的技术开发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市场方向的把握能力和行业服务能力,尤其是成果转化能力的明显优势,确立了其在行业的综合实力与领先地位。因此,转制院所应该挑起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的重担,在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架构中,成为成果转化研究的主力军。

1999年是我国推行科技体制改革的起点,为探索科技与经济“两张皮”这一问题的破解,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企业化”的体制改革,242家中央部属科研院所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

政府希望转制院所成为企业之后,使科研成果更好的服务于经济。魏东认为,总体设想是积极的,但是在另一个方面,《国家科技进步法》规定“国家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社会公益研究的持续发展”,现实是前沿技术和社会公益研究未受到足够重视,甚至逐步缺失。

这是因为随着产业科研院所“一刀切”的转制,一部分科研院所被企业兼并,成为企业产品的研发部门,不再承担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服务的功能。一部分科研院所由于种种原因自行消亡,或者名存实亡,改干其他业务。还有一部分科研院所转变成企业以后,积极开发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但是对这些生存下来的科研院所,实行的是以产值和利润为目标的企业体制,其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作用逐渐削弱,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受到了很大影响,导致国家的科研架构在应用研究方面出现了较大的真空地带。

对于这种由于科技体制改革造成的国家科学架构不完整的现状,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终身荣誉会长陆燕荪指出,产业部门的大部分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后,属性不明。虽然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但为行业和其他企业提供公益服务的能力却大大削弱。比如,作为产业共性技术重要方面的标准和合格品评定,其研究与服务机构大多设在转制院所,企业为了防止暴露技术不愿送去检验和认证,造成许多国家级检测与认证中心地位尴尬。许多没有经过实验验证的产品直接投放市场,造成了严重后果。同时,这些转制院所作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主体的地位继续削弱。

那么,经济发达国家是如何看待共性技术研究的?

魏东告诉记者,经济发达国家对共性技术研究非常重视,纵观各国,对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存在着共性规律。支持共性技术研究是这些国家技术政策的一项重要原则,促进合作研究和技术共享是政府资助共性技术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政府资助和介入的程度要视共性技术市场失灵的程度和企业技术能力等因素而定,针对不同层次的共性技术,政府会采取相应的组织形式,有政策、有投入。

例如在美国,除了联邦法典明确,可以减免所得税,政府还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交由企业或非营利组织承担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并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加以扶持;日本对很多行业的共性技术研究是给予全额资助的。德国、加拿大、韩国等,都给予行业共性技术研究至少三分之一经费资助。

从美、日、欧盟的政策实践看,政府资助的共性技术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共性技术研究的内涵受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二是高技术领域的共性技术研究受到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特殊重视。三是强调能够产业化,且有重大商业回报。四是应用面广是政府资助共性技术的一项重要标准。

总的来看,经济发达国家更重视能在多产业中应用的共性技术,而发展中国家更多强调的是行业内共性技术。可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紧要和现实的任务是重点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换代。

共性技术研究亟需强化

近些年,我国科技、高教、产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对科技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了大量建设性的意见。魏东认为,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对一些重要领域有一个很好的警示作用:要特别关注产品的长期稳定及可靠性研究,要开展全寿命周期成本研究,这都属于共性技术研究的范畴,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直接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

针对我国电器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服务缺失的现状,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陈平指出,目前,六种因素促使共性技术研究和服务必须加强。

一、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创新机制。目前,工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转制后的科研院所继续从事共性技术研究和服务的十分有限,而广大企业自身无力承担共性技术研究,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共性技术创新体系。

二、持续引领行业发展的需要。行业科研所长期承担行业研发、标准和检测工作,通过大力促进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可以提升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持续保持行业的领先地位和影响力,为推行业技术进步发挥带动和引领作用。

三、面向中小企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需要。目前,我国实体经济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0%以上。中小企业资金相对匮乏,融资困难,导致其对科研重视不足、投入不足,难以支撑其发展的需求;此外,中小企业研发人员严重不足、水平有限,研发工作不能持续开展,迫切需要有科研服务机构能够从事行业共性及关键技术研究,服务全行业,这样可以发挥最大效率,收获最大效益。

四、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行业技术转型的需要。随着政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工业产品加速向高端转型,向智能化、高效节能方向发展。科研院所必须发挥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面向行业提供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端制造提供有力支撑。

五、加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一方面,科研院所以国家和行业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为导向,拓展了科技创新领域,会保持比企业超前3~5年,甚至5~8年的技术研发能力,以此确保其在行业中的技术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依托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通过自主创新获得的大批科技成果,可以通过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方式,推动行业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对增加高技术产品供给、培育高技术衍生企业、提升产业技术能级、整体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发挥重要的作用。

六、加强标准与合格评定体系建设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标准与合格评定体系建设作为产业共性技术,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加强标准与合格评定体系建设,对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体系、有效建立技术壁垒、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中国质量证书在海外的效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Copyright © 2012 QZWNHG.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维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衢州企运网络   访问总量:980320管理登录